全屏 宁海县街道地图 宁海县乡镇地图 试试看!
456地图-→ 浙江省地图-→ 宁波宁海县地图[切换城市]-→ 三维地图 网站简介:提供城市三维/卫星/电子地图、区县/街道/乡镇地图、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宁波地图 辖区: 【江北地图 | 海曙地图 | 江东地图 | 北仑地图 | 镇海地图 | 鄞州地图 | 慈溪地图 | 余姚地图 | 奉化地图 | 宁海地图 | 象山地图】 其他: 【查车架号】 【二手车查询】 【出险记录查询

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浙江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

宁海县地图

宁海县 的地图(行政区划地图)
省/地市/区县/乡镇 简介
浙江省宁波宁海县梅林地图 梅林街道位于浙江省宁海城北,区域面积97平方公里,下辖48个行政村,2个社区,总人口2.6万人。梅林街道区位优势显著,交通十分便捷,属宁波市半小时经济圈范围。甬台温铁路、甬台温高速公路、省道甬临线、象西线穿境而过,是宁波联系台州、温州等地的交通重地。历史沿革  1949年至1950年上半年称紫文乡,,梅林街道行政区划,浙江省宁波宁海县梅林街道行政区划,梅林街道 ……[详细]
浙江省宁波宁海县桥头地图 丹东街道位于象山中心城区中部,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面积38平方千米,人口10万余人(2008年)。辖公园、东街、金秋、丹峰、新华、文峰、塔山、梅园8个社区,庄穆境、上进、城东、东门外、南门、起春、下半河、梅溪、后山、田洋里、岙里、陆家、大碶头、蒋家、西林、后洋、桥头林、桥头胡、河东、上余、下余、赤,,桥头胡街道行政区划,浙江省宁波宁海县桥头胡街道行政区划,桥头胡街道 ……[详细]
浙江省宁波宁海县长街地图 长街镇位于宁海县东部,东临象山港,南依三门湾,西连胡陈港,北接胡陈乡,是宁海县的农业大镇、工业重镇、中心城镇。全镇镇域面积134.6平方公里,下辖7个办事处,82个行政村,总人口6.8万余人。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8.3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2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900元。 长街镇地,,长街镇行政区划,浙江省宁波宁海县长街镇行政区划,长街镇 ……[详细]
浙江省宁波宁海县力洋地图 力洋镇位于宁海东部,东南靠胡陈港,西南临三门湾,北依盖苍山,背山面海,镇域面积160.31平方千米,辖18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3.66万。曾是宁海、象山合并时的县政府驻地,为宁海东部的地理、文化、商贸中心。境内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物产丰饶。 力洋境内省道线、沿海南线、县道力港线穿镇而过,,力洋镇行政区划,浙江省宁波宁海县力洋镇行政区划,力洋镇 ……[详细]
浙江省宁波宁海县强蛟地图 宁海县辖镇。1951年建乡,1958年属黄墩人民公社,1961年析建峡山公社,1983年置乡,1992年更名强蛟镇。位于县境北部。面积65.3平方公里,人口1.6万。东濒黄墩港,北连象山港,有3 000吨级强蛟码头,可北上宁波、上海、大连;南下温州、厦门、香港港口。辖峡山、中心、回龙、前程、新西、和,,强蛟镇行政区划,浙江省宁波宁海县强蛟镇行政区划,强蛟镇 ……[详细]
浙江省宁波宁海县一市地图 宁海县辖镇。1956年建官岭乡,1958年属一市人民公社,1961年析建官岭公社,1983年置乡,1990年更名一市镇。位于县境南部,东南濒三门湾,距县城11.7公里。面积106.9平方公里,人口2.2万。水陆交通方便,船已可从三门湾通沿海各个城市。辖一市、山上方、周祥村、上陈庄、寺前、官塘周、曹家,,一市镇行政区划,浙江省宁波宁海县一市镇行政区划,一市镇 ……[详细]
浙江省宁波宁海县西店地图 西店镇位于宁波市南部,东濒象山港,北与奉化溪口相邻。镇域面积102平方公里,辖46个行政村(含11个居委会),5.5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2万人),其中建成区7.8平方公里,2.2万人(其中外来人0.7万余人)。它是著名的牡蛎之乡和中国蛋鸭之乡,是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2001年全镇工,宁波十强镇,,西店镇行政区划,浙江省宁波宁海县西店镇行政区划,西店镇 ……[详细]
浙江省宁波宁海县岔路地图 宁海县辖镇。是宁海县革0据地。1956年设岔路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2年置岔路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14公里。面积108平方公里,人口2.7万。甬(宁波)临(海)公路过境。白溪是主要溪流。辖上畈、隔潭、花堂、岔路街、张家山、西唐吴、后良王、柴家、下畈村、湖头、祥里、后山葛、,,岔路镇行政区划,浙江省宁波宁海县岔路镇行政区划,岔路镇 ……[详细]
浙江省宁波宁海县深圳地图 深圳镇位于宁波市宁海县西北部,与上海、杭州相邻,是国内第一批对外开放地区之一。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6公里,距宁波市区72公里,距海域20公里,距高速公路出入口15公里。全镇人口3.7万余人,镇域面积172.75平方公里。  全镇年工业总产值25亿元,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32家自营进出口企业8家,出,,深圳镇行政区划,浙江省宁波宁海县深圳镇行政区划,深圳镇 ……[详细]
浙江省宁波宁海县前童地图 前童镇位于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宁海县西南,区域面积68.77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总人口2 .6万人,耕地面积1.17万亩,山林面积6.6万亩。东邻城关镇,南接一市镇,西畔岔路镇,北靠黄坦镇,距县城14公里,是宁海后花园,省道甬临线和同三高速公路由北向南横卧全镇。宁海第一大溪白溪自西向东穿境而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浙江历史文化名镇,,前童镇行政区划,浙江省宁波宁海县前童镇行政区划,前童镇 ……[详细]
浙江省宁波宁海县胡陈地图 宁海县辖乡。1956年设胡陈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26.5公里。面积96.9平方公里,人口2.1万。宁(海)象(山)公路过境。建有胡陈港码头。中堡溪为主要溪流。辖胡陈、中堡溪、西翁、方后、翔凤头、响岩、夏奇岙、韩嘉岙、西张、东张、水竹坑、东下田、吴家岙、平林、里外,,胡陈乡行政区划,浙江省宁波宁海县胡陈乡行政区划,胡陈乡 ……[详细]
浙江省宁波宁海县地图 宁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天台山、四明山山脉交汇之处,计划单列市宁波市属县,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地区之一。全县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乡,人口58万,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海岸线176公里,滩涂2.6万公顷,山林12万公顷,耕地3.5万公顷,,宁海县行政区划,浙江省宁波宁海县行政区划,宁海县 ……[详细]
浙江省宁波宁海县桑洲地图 宁海县辖镇。1956年建桑洲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5年置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7公里。面积58.7平方公里,人口2.6万。是台州通宁波之要冲。甬(宁波)临(海)公路过境。有桑洲岭隧道。辖桑洲、田孔周、上山陈、中央溪、外山周、毛平、花地塔、上屋斗、白石坑、外岗、上堂、老屋基,,桑洲镇行政区划,浙江省宁波宁海县桑洲镇行政区划,桑洲镇 ……[详细]
浙江省宁波宁海县茶院地图 宁海县辖乡。1956年设茶院乡,1958年属沥洋人民公社,1961年设茶院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13.5公里。人口2.5万。宁(海)象(山)公路过境。水上交通有船只出三门湾通浙、闽、苏沿海各城市。辖张家、下王村、上徐、道士桥、泥树崀、杜岙、杜岙坑、双宫、紫山头、项连山、宝岩寺、邵,,茶院乡行政区划,浙江省宁波宁海县茶院乡行政区划,茶院乡 ……[详细]
浙江省宁波宁海县跃龙地图 跃龙街道位于浙江省宁海县的中心地带,系宁海县政府所在地,是宁海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北接桃源街道、南连一市镇、前童镇,西与黄坛镇为邻。面积105平方千米,辖12个社区和36个村委会,人口10.19万人(2006年)。甬台温铁路、甬台温高速公路、甬台一级公路穿境而过。是宁海人气最旺、经济最热的区,,跃龙街道行政区划,浙江省宁波宁海县跃龙街道行政区划,跃龙街道 ……[详细]
浙江省宁波宁海县黄坛地图 黄坛镇是宁海西部重镇。国家交通主干公路同三线高速、省道甬临线穿镇而过,属宁波一小时交通圈,历来为宁波联系台州、温州的交通要塞区域。域内面积187.22平方公里,下辖66个行政村,9680户30495人。 改革开放使镇域经济腾飞。工业是黄坛镇的主导产业。辖区现有工业企业312家,其中县实力型企业,,黄坛镇行政区划,浙江省宁波宁海县黄坛镇行政区划,黄坛镇 ……[详细]
浙江省宁波宁海县越溪地图 宁海县辖乡。1956年建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12公里。面积69.9平方公里,人口1.9万。宁(海)象(山)公路横贯境内。水路有梅岙航运码头,为宁海物资主要进出口岸之一。辖越溪、灰场、亭枫村、上盘屿、下盘屿、梅岙、上林、山上应、山下应、下湾、信怅、小宋、道士塘、大宋、信干、柳村、友谊村、西白岌、,,越溪乡行政区划,浙江省宁波宁海县越溪乡行政区划,越溪乡 ……[详细]
浙江省宁波宁海县桃源地图 桃源街道位于宁海新城区中心,区域面积58平方公里,下辖39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9万,其中常住人口3.3万人。2007年辖区内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3亿元,三产增加值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59元。  桃源街道是规划中的市级公共中心,它将涵盖行政、商贸、会展、文化、体育、生活居住和科技工,,桃源街道行政区划,浙江省宁波宁海县桃源街道行政区划,桃源街道 ……[详细]
浙江省宁波宁海县大佳地图 大佳何镇位于宁海县东北部的象山港畔,是浙江省对虾之乡、省教育强镇、东海明珠镇、市级生态镇、市级科技先进镇、市级文明镇、市级可持续发展示范镇和省级生态镇。全镇地域面积75.62平方公里,人口1.8万人,耕地面积8465亩,山林面积72000亩,海域面积12900亩,是一个生态型的现代化滨海开放城镇。 ,,大佳何镇行政区划,浙江省宁波宁海县大佳何镇行政区划,大佳何镇 ……[详细]

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宁海县

宁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天台山、四明山山脉交汇之处,计划单列市宁波市属县,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地区之一。人口面积 全县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乡,人口60万,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海岸线176公里,滩涂2.6万公顷,山林12万公 顷,耕地3.5万公顷。

所属地区: 浙江省东部
下辖地区: 跃龙街道、桃源街道、梅林街道
政府驻地: 跃龙街道
电话区号: 0574
邮政区码: 315600
面积: 1931.22平方千米
人口: 58.55万
著名景点: 强蛟群岛 长街伍山石窟 野鹤湫

基本概况

历史

   据开发部门规划,整个景区分为六个分景区:野鹤溪、闲云溪、云鹤坪、野猪头、丁山等。
  最有特色的分景区是野鹤溪,全溪长达2.5华里,有由会真瀑布、瑶台瀑布、天门瀑布等组成的瀑布群。
  为了旅游安全从入口处开始都已铺设了石级,沿溪都装有不锈钢栏杆。在各个观景点还建造了竹亭、竹台、竹楼、竹榭、竹廊、竹桥……
  位于整个景区东北部的闲云溪,面积800余亩,目前是景区的入口处,建有与景区相适应的闲云山庄,内有宾馆饭店、管理房、购物长廊、停车场、公厕等。同时还有供野餐用的烧烤区等。
  云鹤坪,除了建有供游人度假、休闲的多种建筑外,还建有突出野鹤湫作为道教文化发祥地的道观小区:道观、太极图像、健身屋等建筑物。
  野猪头、丁山则保持原始生态,建成度假村、动物园、植物园、百果园、茶园等,为游人提供丰盈的绿色环境和绿色食品。
  梁皇山
  梁皇山在宁海县城西面11.4公里前童镇北部边境。属于南干山。西接大门山,东连岵岫岭、封山,南为大红山。东、北与黄坛毗连。山多松、竹、薪柴。主峰768.2米。 梁皇山原名桐柏山。传说,南北朝梁武帝(464—549)徒吃素的创始人,被尊奉为“饿佛”。他的长子昭明的第三个儿子萧察,有文才,精佛法,深得武帝钟爱,封为岳阳王,任东扬州刺史、会稽郡太守,家有宾客数千。梁太清末年(549),宠信降将侯景作乱,陈霸先兵起,朝廷相互倾诈杀戮,岳阳王携王妃、太尉、将军多人,到桐柏山避难隐居,在“稍场”的佛寺中,随同和尚念经拜佛,同时习文练武。叛兵赶到,警卫将军站司,太尉被捕杀于寺前驿站十字路口;王妃遁入深山尼庵带发修行,岳阳王在和尚护送下躲进双大门的岩洞中脱险。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回到京城,做了梁宣帝。民间有句顺口溜:“梁岩亮,金钟响,岩门开,王子出山做宣帝”。此后,驿站改为梁皇街,稍场佛寺命名为梁皇寺,桐柏山更名为梁皇山。 现在已开发为风景旅游区。
  到梁皇山旅游首先看到山的南麓有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之梁皇寺。寺前原有古桥一座,名为“过远桥”,北宋罗适曾有《过远桥》一诗:“长忆西桥避暑时,天风六月袭人肌。水随地脉来五尽,云过山头去不知。拂面稚松应偃盖,当年游子已庞面。共师欲动溪边石,留与东归题好诗。”只是现在梁皇山前已有公路,今桥已圮。
  从梁皇寺东首的山路大约走40分钟山路上去是一个小庵,这里曾就是王妃遁入深山尼庵带发修行的地方,叫梁王簪。小庵前有稀之方竹数丛和紫竹。
  上梁王簪可看到很多石景:如岩门,又称“东天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与天台山赤诚山、黄岩羽山洞、章安八仙岩合称为古台州“四大胜景”,此外还有石塔、龙口珠、蛤蟆石等。这些石景,连徐霞客都说“峰荣水连,木秀石奇”。
  从梁皇寺的西首上是一条通向八鸟山的公路,公路经过外辽村和里辽村。梁皇帝词曰:“跨长岫而上寮斗”,这“寮斗”就是现在的外辽村和里辽村。
  公路经过的第一座桥是架在飞龙沟上的,当地又叫双大门,现在也是景区的入口处。过马路桥就可看到梁皇洞,有人称之为“伏龙洞”,水大如蛟龙出海天旱象潜龙在洞,现有蝙蝠出没,故又称蝙蝠洞。据当地史称,此洞通新昌县境,无人识其项背。
  沿溪上去有飞龙瀑布、天门瀑布等十多个瀑布和龙潭,千奇百态。溪的源流经过外辽村,办有农家乐,吃有住,还可自己动手烧烤、扎营。沿村前的鹅卵石上山去是天竺峰,能看到千丈岩等景观。向西下山是一条古老的卵石路,沿溪而下,能看到梁源潭、洗脚潭等龙潭瀑布以及五指峰等景点。
  经过外辽村可达里辽村,从里辽村往北下去就是现在的野鹤湫风景区。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至此山,梁皇山是《徐霞客游记》记载的第一座山。
  到梁皇山旅游,可到宁海西站乘车,现行车费每人3.50元。梁皇不到有梁皇山的牌楼,在此下车,经过高速公路过道,步行十几分钟即到 。

历史名人

潘天寿

  原名天授,字太颐,号寿者。1897年3月生于浙江省宁海县冠庄村,自幼在家乡冠庄西山的雷婆头峰学校上学,他晚年多以“雷婆头峰寿者”款于画上,就是为纪念童年纯朴的乡居生活。
  潘天寿年青时自感“无干事之才,只有书画尚能胜任”,因而在诗、书、画、篆刻等方面深入探研。1923年,27岁的潘天寿应聘到上海美专任职,并参与创办上海新华艺专,培养了许多学生。1928年,他到新成立的杭州西湖艺术院任中国画系主任,他的才干受到当时已80高龄的昊昌硕的赏识,潘天寿在艺术上亦也受了到吴的影响。1955-1965年间,是潘天寿创作、著论丰盛的10年,这时期他曾任全国美协副主席,1958年荣任苏联莫斯科美术研究院名誉院士,文革中受到诬陷与摧残,1971年9月含冤而逝,时年75岁。后来由国家投资在浙江美院院内建有潘天寿纪念馆。
  为纪念潘天寿先生,在宁海城关老城区建有潘天寿广场,潘天寿中学等。
  潘天寿故居在宁海城关北部,34省道和同三线高速公路经过。

柔石

  柔石(1902~1931),浙江宁海人。原名赵平复,门前曾有一块小石桥,上镌“金桥柔石”,所以就曾以“柔石”、“金桥”为笔名。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二月》、《三姊妹》、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1931年1月17日被捕,2月7日深夜,被国民党枪杀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终年30岁,成为“左联五烈士”之一。两年后,悲愤总时时袭击着鲁迅先生的心,他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成了对烈士永远的怀念,被鲁迅誉为台州式的硬气。 在宁海城关北面建有以烈士命名的宁海最大的公园——柔石公园,在离故居百米的地方有以烈士命名的学校——柔石中学。 柔石1918年入学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加入新文学团体“晨光社”,开始投身新文化运动。 1920年19岁的柔石遵父母之命,与长他两岁的同乡吴素瑛完婚。婚后他们育有两子一女,后来长子赵帝江、次子赵德鲲和女儿赵小薇皆从事教书育人工作。 1924年春在浙江慈溪县城普迪小学任教。1925年到北京大学旁听。1926年春因生活无法维持离京南下。至秋到浙江镇海县镇海中学任教。1927年回到家乡宁海中学任教。1928年初,在中共地下组织和进步力量支持下,任宁海县教育局局长。1928年6月在上海,结识鲁迅,并得到帮助发起成立朝花社,创办《朝花周刊》。1929年1月,接《语丝》的编校任务。不久,与鲁迅合编《近代木刻选集(1)(2)》等,并出版合译作品集《奇剑及其它》、《在沙漠上》等。11月创作并出版小说代表作《二月》,同时积极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工作。1930年参与由鲁迅主编的《萌芽月刊》(后成“左联”机关刊物)编辑工作,并创作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控诉封建社会。同年春天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及左联,并任左联常务委员。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代表左联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会后撰写长篇通讯《一个伟大的形象》。1931年1月17日,因叛徒告密,在上海汉口路东方旅社被捕。2月7日牺牲于龙华,为“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一生共留下55万字的创作作品和63万字的译作。2002年9月10日,虹口区人民政府、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市文联、上海市作家协会联合主办“柔石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虹口区文物遗址史料馆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中推出“柔石百年诞辰文物展”。 柔石故居坐落在浙江宁海城关西门,"柔石故居"四个字是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1960年1月题写的。 鲁迅十分欣赏柔石,他说:“我从他的作品中学到了青春的活力。”

叶梦鼎

  (1200—1279),字镇之,号西涧,宁海东仓上宅人。本姓陈,六岁出继母族,改姓叶。少从学于郑霖。及长,复从学鄞县赵逢龙,天资颖悟,读书过目成诵;南宋绍定五年(1232)入太学。嘉熙元年(1237)以大学上舍试入优等,初授信州军事推官。后曾在袁州、吉州、隆兴等处任地方官。景定三年(1262)升兵部尚书,兼任国史编修及实录检讨。次年,调任吏部尚书。咸淳三年(1267),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当时南宋朝廷国力日衰,外患内忧交织。梦鼎初有力挽狂澜之志,不仅在管辖范围内平冤狱、免和籴;革除弊政予民生息,且多次上书朝廷,提出了许多修明政治、振兴邦国的主张。尤其是佞臣贾似道权势日重、祸心袒露之后,叶梦鼎与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早在1246年,贾似道以姐为理宗贵妃而获殊遇,起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并兼夔州路策应使时,梦鼎借转对之机提醒朝廷:“外有窥边之大敌,内有伺隙之巨奸。”景定四年(1263),贾似道晋封为少师、卫国公,愈加肆意弄权,竟在两浙及江东江西推行《公田法》,侵吞民田。梦鼎极力反对,遂使《公田法》行至浙西而止。次年,贾似道又推行《经界推排法》,并以“关子”货币更易前两界的“会子”货币,于是,物价飞涨,税赋倍增,百姓叫苦不迭。梦鼎又起而反对,使“会子”票未得全废。理宗死,度宗即位,朝廷议请太后垂帘听政。梦鼎以“母后垂帘岂是美事”诤谏。以此,史称梦鼎“以孤忠抗大奸,支持危局”。但度宗仍然重用贾似道,又赠封太师、魏国公,权势益重。梦鼎感憾国事,求辞职,朝廷不许,乃称病归里,屡诏屡拒。上无奈,授资政殿学士衔,在当地庆元任知府。
  咸淳三年三月,上再召梦鼎为参知政事,虽六辞而不许。同年秋,强授相印,与贾似道分任。时贾似道授平章军国重事,专横益甚。梦鼎素恶似道为人,秉政后仍不屈于权势。不久,为利州转运使王价平反等事,与贾似道产生抵牾,似道恃权牵制,梦鼎不挠其志。及贾母责备似道,太学诸生亦上书言似道专权,贾似道方让步。自此,叶梦鼎决意辞职,数乞而未允。至咸淳五年(1269),梦鼎引北宋杜衍单车宵遁事例,多次恳辞,朝廷才易马鸾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但仍以观文殿学士、信国公等职挽留梦鼎于京中,梦鼎辞不受官。咸淳八年(1272)十二月,朝廷再诏梦鼎为少傅右丞相兼枢密使。梦鼎引疾固辞不赴,并在上疏后乘扁舟径归宁海故里。或以祸福相谕,梦鼎说:“廉耻事大,死生事小,万无可回之理。”景炎元年(1276),南宋大势已去。益王即位于福建,翌年以太师太乙之衔召梦鼎往。此时,局势危如累卵,亡宋即在旦夕,叶梦鼎以七十八高龄,仍受命南行,舟至永嘉(温州),以道阻不能进,恸哭而归。后两年病逝于家,享年八十。著有《西涧集》。

方孝儒

  方孝儒
  (1357--1402),方克勤之子,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时人称"缑城先生。"又因在蜀任教时,蜀献王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
  幼聪慧,6岁能诗,人奇其才。呼为“小韩子”15岁随父兄北上济宁,励志攻读。及长,承学于宋濂,深受器重。洪武十五年(1382),东阁大学士吴沉等起荐方孝儒,应征至京,在奉天门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甚合上意。赐宴时,太祖朱元璋有意使人欹斜几具,试其为人,方孝儒正之而后坐。朱喜其举止端庄,学问渊博,有期待日后辅佐子孙之意,厚礼遣回乡。此后十年,居家读书写作,著《周易考次》《宋吏要言》等篇。31岁时,仇家于叔争讼,词连孝儒,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问罪。朱元璋见孝儒名,特名释放,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受荐,授汉中府学教授,深为蜀献王赏识,聘为世子师。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继位,召孝儒入京,任翰林侍讲学士,次年,值文渊阁,尊师以礼,帝读书有疑,即召讲解。凡国家大事,常命孝儒就坐前批答,时宫中纂修《太祖实录》及《类要》,孝儒任副总裁。后调文学博士,奉命与董伦、高逊志等主持京考。
  建文三年(1401),燕王朱棣反。时朝廷征讨檄文,均出自孝儒之手,且为朝廷多方策划,抵御燕兵。四年,燕兵入京师,宫中大火,惠帝焚死,孝儒日夜恸哭于殿前。初,朱棣自北平起兵南下,军师姚广孝曾说:“南方有方孝儒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至此,朱棣命孝儒起草即位诏书,孝儒披麻带孝至,痛骂不绝,拒草诏。朱棣为孝儒设坐,并起身劝慰说:"先生何自苦,余欲学周公辅成王耳。"孝儒反问:"成王安在?"朱棣说:"渠自焚死"。再问:"保不立成王之子?"朱棣说:"国赖长君。"又问:"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搪塞说:"此朕家事耳,先生无过劳苦。"即示左右强行授笔,并说:"诏天下,非先生不可。"孝儒执笔,疾书"燕贼篡位"数字,掷笔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发怒说:'汝不顾九族乎?"孝儒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骂声益厉。朱棣大怒,命人剁孝儒嘴,孝儒血涕纵横,仍喷血痛骂,朱棣厉声道:"汝焉 能遽死。:当灭十族!"于是,一面将关至狱中,一面搜捕其家属,逮解至京,当其面一一杀戮。儒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胞弟孝友临刑时,孝儒泪如雨下,孝友从容吟诗:"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回家山。"孝儒亦作绝命诗一首:"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贲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乎哀哉兮庶不我尤。"最后,朱棣将孝儒处死。所灭10族(9族及学生),达873人,入狱及充军流放者玛数千。孝儒死后,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庸、铭等 人捡其遗骸,葬于聚宝门山上,死于宁海县城之方氏族人,有义子马子同收其残骸,投于井中,后称此井为义井。
  孝儒死后,朝廷方禁甚严,弟子王徐私藏孝儒遗稿,辑为《侯城集》,后文禁渐弛,遂有《逊志斋集》行世。

胡三省

  胡三省(xǐng)
  (1230-1302),中国宋元之际史学家。字身之。台州宁海(今浙江宁海)人。南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应贾似道召,从军至芜湖,屡有建言,贾似道专横不用。后隐居不仕。自宝佑四年(1256)开始专心著述《资治通鉴广注》,得97卷,论10篇。临安(今浙江杭州)失陷后,手稿在流亡新昌(今广东台山)途中散失。宋亡后,重新撰写。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完成《资治通鉴音注》294卷及《释文辩误》(12卷),对《通鉴》作校勘、考证、解释,对《释文》作辩误,并对史事有所评论。

其它宁海县

  一,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411年)设宁海县,属海陵郡。宁海县即今江苏海安县。唐初宁海县省入海陵县,属扬州淮南道。
  二,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金州为宁海县(大连市金州区),属奉天省。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改宁海县为金州厅。

宁海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五年,宁海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第三次全教会精神,深人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目前,全县小学 128 所、初中 24 所、高中 10 所、职高 6 所。特殊教育学校 1 所。在职教职工 4312 人,中小学生 79907 名(不含幼儿园), 3 - 5 周岁幼儿人国率达到 90.1% ,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 100% 、 99.8% ,初中升高中比例为 85% 。“三残”儿童的人学率达到 93% 以上。电大、教师进修学校等高等教育学历培训人数突破 3000 人。有 88% 的镇乡成为省市教育强镇。基本形成了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及继续教育等同步发展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日趋完善,“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形成。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宁海中学、知恩中学分别创办了股份制学校风华书院、桃源书院,县三职高改制为民办学校,县实验幼儿园实行国有民办,致远学校、双林学校、西店童欣幼儿园等由个人或企业创办的上等级、成规模的民办学校(幼儿园)开始兴起。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初步形成。

宁海别称

  宁海县城,俗称缑城,也叫猴城,古属广度里。自唐永昌元年开始,即为历代县治所在。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然近年出版的《宁海县志》、《宁海城关镇志》等志书及有关文章,称县城名缑城,始于明万历年间,是为纪念明代大儒方孝孺先生;还有人提出缑城系万历皇帝钦赐。经查考有关史料,上述提法,缺乏依据,有点牵强附会。与史实不符。
  先从缑字的读音谈起,查阅有关字典与辞书,缑音钩,字义为"刀剑柄",或为"缠在剑柄上的绳子"。缑字为多音字,当用在地名或姓氏时,缑读侯音。如缑氏、缑氏山、缑山、缑岭、缑村等。这些地名都与道教中王子乔的传说有关。所以缑城应读作"侯"城而不能读成"钩"城。
  宁海民间称县城为猴城,并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美丽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开始造成时,造城的人照猴子留下的脚迹,筑起了城墙。人们就称这座城为猴城。这个民间传说,不能等同于历史事实,但流传已久,家喻户晓,仍不失为一种地名掌故。因为缑与猴,读音相同。字形相似,人们就把猴子与缑城联系在一起,编出了照猴子脚印造城的民间故事。这个美丽传说,可从一个侧面证明,唐朝筑的县城就叫缑城。
  一些古地名,与我县古老悠久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古时,宁海属台州。台州,是中国道教东南圣地,也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自晋代开始,道教在我县盛行。据史料记载,葛玄、张伯端、张少霞、陶宏景、司马承祯等道士,在我县进行炼丹、传道等活动,并在各地留有遗迹。有些古地名,就是直接取自道家的有关传说与典故。如桃源桥就是取自《刘阮上山采药遇仙》的传说:白峤,古称云峤,相传王子乔曾在此山活动。云峤即员峤,是道家传说中的海上五座仙山之一;还有县圃、桐柏山、阆风里、仙岩乡等等,都是取自道家的有关典故,都是寓意神仙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唐李白《凤笙篇》诗曰:"绿衣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唐永昌元年,在广度里筑城之机,正是宁海道教盛行之时,也是台州各县"王乔信仰"兴起之时。县城名缑城,就是直接取自道家《王子乔缑山骑鹤升天》的典故,寓意县城为凡人修道成仙之地。所以说,县城名缑城,并非万历皇帝所赐,也不是为了纪念方正学先生,而是与道教的兴起有关。
  从历代文人学士写的文章中也可看出,早在明万历以前,缑城一词就已作为宁海县和县治的代称,频频出现在宁海县历代志书及各种地方文献中。
  南宋时,端平二年进士储国秀,自号桃湖源评价,人称理所先生。曾写过一篇有名的《宁海县赋》,现存的清光绪、康熙、明崇祯《宁海县志》及新编的《宁海县志》、《宁海县地名志》等志书均收录此文。《宁海县赋》中就写着:"缑城以北,厥壤既岙"。元朝时,台州路总管府治中陈孚,作过一首《思凤楼记诗》,诗曰:"缑城永有志,古桧老无年。筑室更炎寺,供僧续置田"。北宋时,曾任两浙提刑的罗适,所作的《忽鲁公墓志铭》中写着"鲁公寄迹缑城黄坛"。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为白峤村陈必达写的《修撰公文赞》曰:"盖苍毓秀,得产俊英。缑山擅胜,杰出才名。"
  明洪武年间,翰林院庶吉章朴,为白峤陈君从作的《侍郎公像赞》中写着:"天之钟英兮偏爱缑东,地之毓秀兮多在云峰"。明宣德年间,梁表源作的《嘉会堂记》中有:"霞城属县有缑城,缑城胜地有云峤,云峤世族有赵氏"句。明嘉靖年间,礼部尚书秦鸣雷为三门高枧《郑氏宗谱》所作的谱序中,就有"折台缑城有高枧,出自若齐公讳虔之后"句。以上文章均出自名人之手,有的刊在历代志书中,有的编入各种地方文献内,足可证明,缑城绝不是始于明万历年间,而是早在唐代,缑城即已存在。
  为了证明缑城的唐朝时即已存在,现再抄录志书中的二段文章,供大家参阅。
  明崇祯《宁海县志》中,有一篇尤德孚写的《玉芝记》。这篇文章中就写着"台之宁海,古缑城地,子晋丹井实在焉。"
  宋嘉定《赤城志》第四十卷中,有一段提到缑城的文字:"郡倚山濒海,易以捍守。自晋唐间,尝经孙恩、袁晃、裘甫、刘杜之拢,至本朝宣和复罹睦寇余孽。故五邑聚落,往往以城砦栅屯戌得名。如临海之新城、城门,黄岩之汉城、古城、建城、莆林城、孙恩城,宁海之缑城,则以城名。如天台之始丰寨,寿昌松门关岭等寨,则以寨名。宁海之栅墟,黄岩之栅岭、栅浦,临海之栅桥、栅村,则以栅名。"
  一九三四年编印的《宁海教育季州》第四期《本县乡土教材举例》栏目中,刊有一则《县城的故事》,以问答的形式讲了宁海何时开始有县城?以及县城为什么称缑城二个问题。对于县城是这样写的:"宁海县城,最初设在白峤,以后迁到海游。唐永昌元年,才搬到现在这地方。最早,城的建筑是很简陋的,明朝时候,倭奴入寇,县令林大梁才大加修建。"
  缑城为什么会读成"钩"城?这与方孝孺的被杀害有关。方孝孺因拒燕王朱棣草诏,而罹来十族之祸。当时文禁极严,"藏孝孺文者罪之死",人们谈论不敢丝毫触及孝孺名号。孝孺故乡在堠城里,自称堠城生。因县城名缑城,与堠城读音相同,字形相似,所以人们不敢称县城为缑城。为不受方案的株连,免遭杀身之祸,就把县城缑读成"钩"城,以示与堠城有所区别。宋嘉定《赤城志》中明确记载,宁海县的行政区域为六乡十九里。朱开乡有个堠城里。而《崇祯县志》中堠城里消失,缑城里取而代之,亦是这个道理。


 
 世界都市:
(以国际公司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供应,如会计、广告、金融和 法律为城市排名) )
青岛网络警察 中国互联网协会 好耶广告网络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

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

同盟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456三维地图】网址www.map456.com,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Copyright©2011 中国三维地图网(www.map456.com)-456地图蜀ICP备05005342号
All rights reserved